在孙吴县黑土地上,一项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核心构建的全新农业数智化核查模式正在悄然铺展。打开“耕地一张图”,红旗乡靠山村的农户输入自家地块唯一的“身份”编码,即刻精准显现土地耕种者、权属、面积、作物与边界……
“一张图”,即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是推进自然资源数智化转型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抓手。今春以来,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第五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自然资源部第二地理信息制图院,简称“制图院”)在孙吴县先行试点,历时3个月,创新构建了“耕地一张图”数智化管理体系,探索出一条数据赋能、流程重塑、精准高效、安全稳定的核查新路径。前不久,孙吴县“耕地一张图”以其成功实践和显著成效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典型案例,并在黑河市全域推广。
生产者补贴资金的精准发放,是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传统核查方式依赖人工统计与纸质台账,存在数据滞后、权属模糊、面积偏差等诸多问题。
“在落实生产者补贴资金使用监管中,面对核查面积广、地块零散、矛盾交织等难题,我们亟须提升核查精准度和效率。”孙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亮介绍说,“我县将‘耕地一张图’建设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制图院主动对接我县需求,积极发挥测绘遥感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共同谋划以技术创新探索补贴核查新方法。”
坚实可靠的数据是根基。基础数据怎么来?制图院技术人员下了大功夫、苦功夫。他们以“数据筑基”为突破口,抽调精锐组建7支队伍。40余名技术人员历时三个月,用双脚丈量了孙吴县186万亩耕地。他们一边采用农户指认+实地踏查的笨功夫,一边采用自然资源、林草、农业承包合同等12类多源数据新技术,进行交叉比对,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测与地面核验相结合,对全县2.7万余块耕地逐一进行地毯式摸排,最终完成了身份认证,构建了覆盖孙吴县186万亩耕地的矢量数据库,为后续数字化监管奠定了不可撼动的“数字底板”。
刘亮表示,通过这个数据库,最终实现耕种者清晰、耕地权属清晰、耕地面积清晰、耕种作物清晰、地块边界清晰的目标,不仅成为补贴发放的“数字底板”,更为后续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
数据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让“耕地一张图”成为孙吴县耕地管理的“中枢神经”——全域覆盖、动态更新、全程留痕的权威“数字底座”,“一图管控、一数贯通”的格局就此形成。
在技术员林青的指导下,记者体验了耕地管理的数智化场景:打开孙吴“农业数智化管理平台”,轻点屏幕上靠山村的一处农田,即刻就显示出了脚下耕地的唯一编码、精确面积、所属农户、历史种植作物等信息,过往模糊的“大概”变成了清晰的“确定”,耕地管理只需“看图说话”;将地块信息与农户当年申报的种植作物进行比对,系统进行了毫秒级精准匹配,作物品种对不对、面积报得准不准一目了然,补贴资金精准发放的效率与准确性实现了质的飞跃。
记者了解到,孙吴县计划将“耕地一张图”升级为“数字农业大脑”的核心载体,融合种子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土地承包经营、农业执法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更广阔的“数字农业一张图”。(记者 杨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