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方针政策,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以整治“六乱”、开展“六清”为主攻方向,自我加压,提升标准,创新机制,协同整治,基本实现“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整治目标,全市农村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环境意识明显提升,整治方式不断丰富,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环境根基。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2023年1月,我市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成效明显市”,清丰县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成效明显县”,濮阳县王称堌镇、南乐县杨村乡、范县王楼镇、台前县打渔陈镇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成效明显的乡镇”,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等45个村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成效明显的行政村”。今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深入实施了“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研究制定了《濮阳市2023年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濮阳市开展村庄清洁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明确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保障。坚持专班推进,市工作专班印发了《濮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常态化督导检查办法》,采取不打招呼、随机选点、直奔现场等暗访督导方式,常态化、不定期对各县区和乡镇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严格落实奖惩,推动工作静态安排部署向动态跟踪问效转变。二是全域整治提升。按照“重点突破、全线整治”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任务。聚焦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清扫村庄道路、空闲场地、村庄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的积存垃圾、秸秆、杂物。抢抓春季植树造林大好时机,全市开展了“四边四旁”增绿补绿的“种花植草”活动。结合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开展了马颊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结合“三秋”生产工作全面打响了村庄清洁秋冬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村庄环境得到持续整治提升。三是坚持分类推进。坚持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充分尊重乡村多样性、差异性,摸清了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实际水平,按照不同标准将村庄分类为美丽宜居村、环境示范村、整治达标村,做到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同时,结合“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将“生态宜居星”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紧密结合,示范带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全面提升乡村颜值。
(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一是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全市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正常运行。落实村庄保洁制度,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或配备密闭式收集箱,合理配备垃圾桶(箱)和清扫运输工具,“门前三包”有效实施。积极推广“二次四分法”,以乡镇或较大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了一批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机制。全市每天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160吨,全市涉农村庄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格管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因地制宜选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重点推进现有农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整治提升和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资源利用与末端处理,将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筛选出适合当地不同村庄条件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政村91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定期对村内河道湖泊等水体进行清理,防止河道堵塞,保持村域水体常态化清洁。
(三)稳步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坚持整村推进,合理选择改厕技术模式,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引导有劳力、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按照标准自行建设,做到能改尽改。2023年完成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6万户,累计完成改厕50.1万户。二是扎实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制定了《濮阳市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深刻汲取改厕问题教训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通知》,并于7月10日组织召开全市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推进会议,对农村改厕“双抽查”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县区聚焦2018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的农村改厕户,组织工作人员,针对摸排质量、整改质量开展抽查,确保乡镇自查覆盖所有行政村,县级抽查覆盖所有乡镇。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专班制定了《濮阳市农村改厕市级“双抽查”工作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督导组,于8月7日至11日对各县(区)开展了市级“双抽查”复核工作,共抽查五县二区13个乡镇,26个行政村,入户280余户,排查出各类问题共65条。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入户讲解、村内广播、微信推送等方式,深入宣传农村改厕的意义和作用、优势与好处,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及日常维护,让群众愿用、会用卫生厕所,提高农民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
(四)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建设储粪场、沉淀池(沼气池)等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还田利用,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已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一是加强治污宣传,推动规范发展。印发《濮阳市畜禽养殖环境保护倡议书》《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手册》《畜禽粪污资源利用设施建设指南》等技术资料3万余份,对养殖场户进行宣传发放,宣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养殖场户规范发展。二是开展设施排查,严格技术指导。今年分别对黄河滩区和马颊河河岸200米养殖场户开展了粪污资源利用设施拉网排查。同时在去年两轮拉网排查的基础上,又对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第三轮拉网排查。对发现的粪污设施不达标散养户,在立行立改基础上,一场一策进行了技术指导服务。
二、下步打算
(一)持续抓好环境整治。在巩固成效基础上,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聚焦“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等现象,深入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推动“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积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经验做法,组织县区挖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过程中的生动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做法,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打造亮点特色工程,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整体提升。
(二)持续深入宣传动员。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利用各种网络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相关政策及重大意义,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生活理念,树立清洁乡村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组织农民群众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选、卫生评比、好媳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活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三)不断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农民群众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通过设立村庄清洁日、清洁指挥长,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制度,推动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维。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民适当付费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