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进入晚稻大面积播种育秧时期,及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可有效切断多种病害的初次传播;播种前及时对土壤进行处理,可减少田间病虫源基数,降低病虫害危害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各县(区)要做好晚稻种子消毒及秧田病虫害防控指导工作,保障粮食生产有序开展。
一、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该地区早稻种植时期抗病性较差的品种要及时淘汰,更换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从根源提高水稻抗病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二、做好种子消毒工作
水稻种子消毒能有效减轻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烂秧病等病害的发生。
1、药剂浸种:
(1)用25%咪鲜胺或25%氰烯菌酯或6%戊唑醇2毫升兑水4—6公斤配成 2000—3000倍药液,水稻种子3公斤直接浸种消毒48小时,浸后捞起滴干水,直接催芽播种,可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
(2)用350克/升精甲霜灵4000—6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催芽,可预防烂秧病。
(3)将稻种放入清水中预浸12小时(中途搓洗换水2次),捞起滴干后,再将种子倒入稀释成400—500倍的强氯精,浸种药液中浸泡24小时,每隔3—4小时翻动一次,捞起用清水洗净后进行催芽播种。
2、药剂拌种:种子催芽露白后,每千克种子用70%吡蚜酮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6—8克或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1.5克拌匀,使药剂完全黏附在种子表面,摊开晾晒1—2小时后即可播种,可有效防治稻飞虱,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播。
三、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技术
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用20-40目防虫网进行水稻育秧全程覆盖,可有效阻断稻飞虱传毒为害,从而减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秧田移栽前3—5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稻飞虱、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四、做好秧田病虫害防控工作
1、做好稻田清理工作。及时清除稻田残余病株并集中处理,减少病虫残留,降低病虫基数。及时耕沤稻田,灌水2-3天以上,杀灭螟蛹。田边、沟边的杂草也要适时加以处理,减少害虫栖息场所。
2、水稻苗床消毒。播种前将平整的秧畦淋水湿润,选用噁霉灵、甲霜灵等药剂均匀喷洒于畦面后播种,可减轻秧苗绵腐病、立枯病和苗瘟的发生。
3、诱灭成虫。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进行性诱剂诱杀、食诱剂诱杀和杀虫灯诱杀。干扰成虫正常交配,减少田间有效卵量。
(1)食诱剂、灯光诱杀成虫。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设置食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降低田间害虫基数。
(2)昆虫性信息素诱杀螟虫。田间设置性信息素诱杀螟虫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
4、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秧苗期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蓟马、螟虫等,其中蓟马可在秧田卷叶率达到20%时,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马拉硫磷等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春雷霉素、稻瘟灵、嘧菌酯等防治;螟虫可在水稻移栽前3-5天,可选用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杆菌等防治。
五、注意事项
1、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2、积极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及理化诱控技术。
3、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应集中处理,清洁田园,美丽乡村。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植保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发布工作。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擅自向社会发布农作物物病虫害预报的,依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