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类)
衡农建提字〔2023〕第28号
关于政协衡水市七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124号提案的答复
崔清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思想,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通过产业振兴引领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全面升级,有效带动创业就业,旅游业成为我市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支撑产业。
一是强化优势特色产品供给。精准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高品质田园体验、文化休闲、乡村养老、第二居所等乡村旅游产品业态,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转变、由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转变、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加快乡村旅游品质化、文创化、国际化发展。通过品牌资源的价值发掘,做大做强衡水湖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冀州古城文化遗址公园、中国马城、航空运动小镇、桃乡国家乡村公园、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区、中国大营·国际裘都小镇等国家级文旅品牌,努力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品牌,全面提升衡水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乡村产业“多元化”,深化“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战略,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创、体育、康养、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滏阳河文化带、滹沱河农耕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依托桃城区、高新区毗邻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形成都市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安平农耕文化、马城文化、红色文化、丝网文化,饶阳果、蔬、粮产业,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带动,形成衡水市农耕特色产业基地和滹沱河绿色文化带。依托景县、故城、阜城县深厚的运河历史文化,及运河船工号子、龙凤贡面、甘陵春酒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三县特色休闲农业文化,集中全力打造融文化、休闲、旅游、饮食为一体的大运河休闲文化产业带。
三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结合传统农业特色种植及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休闲农业产品。谋划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依托本地名优特产基地,推动乡村旅游商品开发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协同发展,实现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型。不断推动“文创进景区”、“创意下乡”,充分挖掘特色资源,通过积极组织参赛、参展等,进一步启迪思路、开阔眼界,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充分发挥衡水内画、年画、剪纸、裘皮、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塑造“绿色衡水,百大名品”品牌。
四是创新旅游富民模式。深化实施“景区带村”模式,形成乡村与景区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依托衡水湖、衡水野生动物园、周窝音乐小镇、东大洼农业休闲观光区、以岭康养庄园等景区,深入实施“景区带村”,实现共同富裕。创新“旅发大会带片”富民模式,通过旅发大会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建设,带动村民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对接深州蜜桃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武邑红梨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桃城区国际设施园艺产业园、安平县杨屯田园综合体等“农”字号项目,植入文化旅游元素,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五是实施旅游精准营销,促进乡村品牌建设与推广。充分利用多平台宣传推介,在央视投放衡水旅游宣传广告,组织拍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短视频12组和《春到衡水 乐游湖城》宣传片,网络总点击量过百万。在北京西站、北京卫视分别投放了衡水湖景区灯箱广告和旅游气象资讯,此外正在推进研学游宣传片摄制工作。打造系列主题线路,精选衡水湖、安平台城、老白干等特色景区,推出经典研学、红色教育、文化漫游等主题线路18条,提升衡水旅游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六是积极构筑人才支撑。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人才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旅游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面向大中专院校遴选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支持开展课题研究、产业创新、行业实践服务或教学开发等项目。
下一步,一是将完善落实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我市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指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科学规划,形成特色优势品牌。
您对以上办理和答复有何意见,请填写在“征询意见表”中,并用“专用信封”反馈寄回,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衡水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23日
领导签发:何洪超
联系人及电话:段培姿0318-2681038
抄报: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衡水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抄送: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