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回升较快,我市小麦进入返青期,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病虫草害扩展蔓延为害的重要时期,根据3月7日田间调查,小麦纹枯病全市平均病株率4.7%,最高60%;茎基腐病全市平均病株率2.1%,最高30.8%,返青期是防治该病最后一次关键时期;麦红蜘蛛全市平均虫量5.7头/尺·单行,略重于历年同期;由于冬前特殊气候因素,造成大部分麦田未进行化学除草,全市各类杂草平均4.5株/m2;小麦条锈病菌冬繁区病原菌量充足,存在流行风险;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尽早行动,充分做好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草害防控组织发动和宣传指导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方案,有效压低病虫基数,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准确监测预警
要严格规范开展病虫监测调查,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等流行性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力度,密切关注菌源地及相邻市的发生实况和扩展动态,科学研判我市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全面掌握麦红蜘蛛、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小麦早春病虫及杂草发生动态,结合田间土壤墒情变化、气象预报以及小麦长势等因素,准确分析,精准预测,提前提出防治建议。
二、落实科学防控措施
(一)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是提高小麦抗逆性、减轻病虫发生为害程度的有效措施。如镇压划锄可减少麦田杂草发生,降温前浇水可防止早春倒春寒等。要因地制宜、因苗施策,根据气象变化,适时开展镇压提墒,借墒追肥,增强小麦抗逆性,压低病虫基数。
(二)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要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拔节后避免进行化学除草,以免对作物产生药害。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双氟磺草胺、唑草酮、双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等单剂或混剂防治;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炔草酯等单剂或混剂防治。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混合发生麦田,可选用以上药剂的混合制剂。除草剂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适宜浓度、使用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使用,避免漏喷、重喷,以免发生药害。
(三)推广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小麦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的为害盛期,也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的侵染扩展高峰期,应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以主要病虫为重点,选用高效杀虫剂、杀菌剂,一次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
防治茎基腐病、纹枯病和根腐病等,要在返青早期施药,可选用含有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等成分的药剂喷施小麦茎基部。施药方式可采用背负式人工喷雾或自走式施药器械喷雾,操作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
防治麦红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等药剂。
三、扎实开展技术指导
依托省、市开展的“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及时组织专家全面分析病虫发生情况,明确重点防控对象,分类制定防控技术方案。采取召开防控措施现场会、培训会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病虫害防治措施。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微信、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宣传宣讲小麦重大病虫防控的意义,广泛发布病虫动态信息,普及科学防控技术,总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营造良好的防病治虫夺丰收舆论氛围,增强农户防治病虫的主动意识和行动自觉,引导各类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小麦重大病虫防控,全力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