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善教委员:
你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的第2021112号《关于加快我市桑蚕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局领导班子专题研究,会同协办单位认真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借助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契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蚕桑产业“短、平、快”的优势,每个“五年规划”都把蚕桑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河池”的发展新格局。2021年全市蚕桑种植面积94万多亩,蚕茧产量16.32万吨,生产规模(面积、发种量、产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地级市第1位,蚕茧产量占全广西的40.06%,约占全国的23%,占全球近20%。蚕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日益完善,“宜州桑蚕茧”入选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蚕桑产业品牌价值超100亿,为“河池桑蚕茧,世界新丝路”品牌夯实基础,特别是环江毛南族有近40%农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可以说河池市在发展桑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上下了真功夫。
一、关于“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的建议
(一)加大人才引进,充实人才队伍。河池市2022年通过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社会公招桑蚕专业人才9人,并在待遇和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争取上级资金。我市先后获批2022年自治区级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自治区现代产业园、自治区级蚕种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级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扶持资金总额达1.54亿元。项目涉及蚕房建设和改造、低产桑园改造和桑蚕品种改良以及桑蚕加工企业的升级改造和生产工艺的提升等,将有利推动我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充分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桑蚕茧丝绸全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企业开发针对茧丝绸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抓住“十四五”规划带来的机遇,积极向中央和自治区争取蚕桑丝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足用好财政资金投入产业奖补逐年提高的政策。
(三)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桑蚕产业。近年来,我市各县(区)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如在项目投资方面,宜州区对德胜镇农业产业示范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110万,桑蚕茧地理标准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资金400万,对安马乡低产桑园改造投入资金30万,四龄蚕共育资金15万。在产业奖补方面,宜州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2016—2020年脱贫户适龄小蚕补贴300元/张(标准张);金城江区、宜州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别印发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达到补助要求的桑园补1200元/亩,对2016—2020年脱贫户桑园扩大规模补助1200元/亩、从劣变优补助600或720元/亩;东兰县对2021年桑蚕生产补助144万元。今年7月,我市向自治区提出适合我市的产业奖补政策,涉及扩大规模、推广小蚕四龄蚕、低产桑园改造和标准蚕房建设方面。
(四)努力推动省力化机械纳入农机补贴。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桑蚕机械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河池市农机部门经过连年争取并实施自治区级桑蚕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我市桑蚕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9年,河池市获得自治区的大力支持,电动脱茧机被纳入中央财政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目录,并一直延续至今。其它桑蚕生产机具尚未通过专项鉴定,尽管我市仅有一种机具纳入补贴目录,但已占全区可调整数量的1/3。
在实施桑蚕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由于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的制定原则是面向全国并广泛使用的机具,在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上,存在普通目录内的机具用不上,而特色机具进不了目录的问题。另外,我市企业自主研发的桑蚕机具还存在与补贴政策导向不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获得农机购置补贴电动脱茧机必须配套使用木质方格蔟,由于木质方格蔟较贵(7.5元/张、18元/张两种规格),且不符合农机补贴范畴(方格蔟属于农具,不属于机械设备),导致我市多数小户、散户不能接受该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更适用于外省的大户工厂化养蚕模式。电动脱茧机主要销往贵州、四川、浙江等地,而在我市销售数量较少(2019年至今仅办理8台),补贴机型在区内、市内市场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全区各市都有把地方特色农机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目录的意愿,但中央财政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品目却十分有限(每省仅支持3个品种),竞争相当激烈。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把更多的机型纳入补贴目录,但由于一些省力化养蚕机具,如养蚕轨道、自动上蔟架等不符合“广泛使用”的要求并存在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目前尚未纳入补贴目录范围。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桑蚕茧丝绸千亿产业集群基础,致力建成“中国丝绸新都”。一是加快推进创新农机产品取得补贴资质步伐。目前,广西环江长达方格蔟有限公司与河池学院共同合作研发的电动脱茧机能配套使用价格低廉的纸质方格蔟(单价1.7元/张),比较迎合我市养蚕实际,但是目前该机具还未通过自治区专项鉴定,未取得补贴资格。为能尽快推动我市桑蚕产业机械化发展,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将积极向自治区中心汇报,申请简化相关程序,对适用于我市桑蚕生产实际的先进设备开辟绿色通道,不断加快农机创新产品取得补贴资质的步伐。二是继续组织实施桑蚕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继续积极争取自治区中心项目支持,努力打造我市桑蚕优势产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让先进桑蚕生产机械化技术逐步普惠当地群众,不断提高我市优势特色机械化技术的影响力和农机化综合水平。三是加大急需人才招聘引进力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大力指导农业农村管理部门下属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招聘符合所需条件的桑蚕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我市桑蚕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桑蚕产业的发展步伐”的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构建完善的服务推广体系。河池市一级设有蚕业技术推广站,各县(区)分别设有蚕业指导站或桑蚕办,没设有专门蚕业推广机构的县(区),也直接由经作站负责蚕业的指导工作。二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常态化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160多期,培训1万余人次,发放资料1.3万多份。积极开展应急指导,提高蚕农生产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今年以来开展桑蚕生产专项督查指导6次。2月,组织技术人员到宜州、环江、罗城等地指导受极端低温气候影响桑园恢复生产和低产桑园改造。6月下旬到宜州、罗城等调查受暴雨影响情况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指导。充分利用好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河池活动,全面提升各级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从今年3月份起,多次到环江、罗城、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等县(区)开展国家科技特派团实地帮扶指导,对接蚕桑产业帮扶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三是培育蚕桑技术人才。目前,我市正积极整合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市蚕种场的桑蚕专业技术资源,努力解决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市蚕种场政企不分问题,谋划组建河池农业科学院,稳住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推动河池学院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建桑蚕产业技术中心,支持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增设桑蚕专业,共同培育桑蚕技术人才。2022年7月22日我市召开苏州大学专家组到河池市调研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现状座谈会,会上明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河池学院通过设立蚕桑茧丝绸产业二级学院,培养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通过职业培训形式提高我市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二)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科技合作。近年来,我市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西科学院、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河池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26日,“科技列车河池行”活动在我市宜州区启动,我市邀请了包含桑蚕专家在内的全国100多位各行业专家到我市开展专家现场指导、科技交流对接和成果推介等活动。2022年7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到河池开展“一县一业”基地建设和蚕桑技术指导等活动。这些举措,全面推进了河池蚕桑茧丝绸产业高效服务活动,推动我市产、学、研发展。二是强化科技攻关。在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置“桑蚕茧丝绸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三年,本级支持桑蚕产业科技项目4项,经费支持75万元。“蚕桑生产大宗固体废弃物桑枝和蚕沙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宜州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等3个项目争取到自治区科技经费支持500万元,项目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具械,创新集成“良种+良法+良具”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县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基地,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强化科技服务。组织桑蚕产业乡村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通过实地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形式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传授种养技能。截至8月,88个科技特派员已开展桑蚕产业实地指导服务工作,开展实地服务1.45万天,服务桑蚕示范基地295个,受益人数7426人次,开展培训1935期,培训人数达7.13万人次,示范推广“桂蚕8号”“桂桑5号”“桂桑6号”等优新品种26项,解决技术问题497个。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示范推广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实施农业科研和产业化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三)发挥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我市重视县、乡两级示范基地建设,将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十大百万”蚕桑产业绩效考评内容,目前全市共创建300亩县级示范基地56个,100亩乡级53个,宜州区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四星级示范区后,2022年3月,经验收监测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五星级)。这些示范基地看得见、接地气、可模仿,充分带动当地桑蚕产业的发展,有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市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集群项目,将更有效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
三、关于“积极转变发展模式,确保产业提质增效”的建议
我市将饲料化养蚕试点、工厂化智能化养蚕示范基地、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四龄小蚕共育试点列入今年重点工作内容,并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区)。目前,全市有6个饲料养蚕试点基地已产出蚕茧,部分工厂化养蚕基地已开展生产,桑园低产改造10.88万亩,同比增长87.9%,桑树品种更新7414亩,桑树和蚕茧产量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企业引领、合作社跟进、农民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茧丝绸企业23家,103家桑蚕专业合作社,如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大力于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打造优质原料茧生产示范基地,在德胜上坪实施宜州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项目,带动上坪、加隆、北关、索敢、佑岸等桑蚕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3万多亩桑蚕基地发展,每年订单收购农户鲜茧4000多吨,兑付养蚕户茧款2亿元,带动3万多户养蚕户增收致富,促进贫困村屯蚕桑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委员提出的宝贵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河池市桑蚕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感谢政协委员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河池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