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自治区水利厅 自治区应急厅 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2022年科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2〕68号)要求,为做好2022年全市科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工作,提早落实防范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河池市农业农村局、河池市水利局、河池市应急管理局、河池气象局联合制定了《2022年河池市科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池市农业农村局 河池市水利局
河池市应急管理局 河池气象局
2022年6月21日
2022年河池市科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
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
当前正值主汛期,也正是粮食产量形成的关键时节。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自治区水利厅 自治区应急厅 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2022年科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2〕68号)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粮食产量目标,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总体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各项防灾减灾救灾措施落实,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结合河池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充分认识制定科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的重大意义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确保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意义重大。根据预测,今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总降水量接近常年,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的暴雨洪涝灾害和阶段性高温热害天气过程可能性大,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确保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难度大。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充分预测气象灾害可能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落实落细防灾减灾救灾措施,以抗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全力以赴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二、认真分析2022年气象灾害趋势
预计2022年汛期(4—9月)河池市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全市平均总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降水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存的局面。暴雨集中期出现在5—6月,出现区域性、阶段性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汛期平均气温略偏高,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和高温热浪天气过程。台风对河池的影响有2—3个。
三、积极做好抗灾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
(一)储足抗灾水源。水源储备是应对旱灾、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积极储备抗旱和保墒提温水源,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完成年度灌排设施建设任务。及时修缮建设集雨窖、山塘水坝等设施,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及早做好抗旱机井检修、农灌渠道清淤等工作,改善引水条件,保障抗旱、抗寒等应急用水。抓住有利时机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千方百计满足全年农业生产用水。
(二)备足抗灾农资。各县(区)要抓紧调度农业抗灾机具储备情况,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早检修设施机具,做好机电排灌等抗灾救灾设备准备。利用好大功率水泵、打井机、移动浇灌设备等抗灾减灾物资储备,协助受灾地区抗灾应急。备足种子、肥料、农药、农膜和柴油等农业生产救灾物资,做好农资的调剂调运,满足防灾救灾需要,落实防灾减灾保障措施,减轻农业因灾损失。
(三)定细抗灾预案。各县(区)要建立起协调联动、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摸清本县(区)农业生产各环节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应急、水利、气象部门会商,修订完善防灾减灾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防灾减灾和恢复生产措施,力争每个集中连片的地块都有应对预案、都有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建好抗灾队伍。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农业防灾队伍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摸底调查,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做到思想到位、技术到位、服务到位,确保有拉得出、顶得上的农业防灾队伍。凝聚起乡村一线应急抢险力量,承担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灾害先期处置等第一时间抢险救援工作。组织协调农业专家队伍赴受灾县(区)开展抗灾救灾指导工作,指导灾区的农业生产恢复和结构调整。
四、强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会商研判
(一)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对重要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发挥提高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优化气候趋势及关键农事季节或作物关键发育期气象服务。基于气象监测预警和农情信息等,联合气象部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提升分区分类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抗灾夺丰收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加强会商研判。完善部门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坚持部门间农业气象条件和灾情月会商、重大灾害实时会商,加强苗情、雨情、水情、旱情等灾情信息共享共用,对干旱、洪涝、台风、高温、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趋势开展精准评估,科学研判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损失,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强化预警服务。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摸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开展点对点灾害预警及防灾服务。充分利用“12316”益农信息服务、广西气象微农微信公众号、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等平台,统筹利用好微信、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应对技术措施,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切实打通灾害预警预报“最后一公里”,确保做到预警信息到户、防御措施到田。
五、落细农作物抗灾减灾促田间管理促生长措施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起协调联动、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分区域、分灾种共同制定农业防灾减灾预案,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认真落实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各项防控措施。
(一)抗干旱保作物正常生长。针对今年旱情发生趋势和作物生长特点,坚持“蓄、灌、保、节”多管齐下,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以水调墒、适墒足墒、抗旱保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1.积极蓄足水源。通过打应急井、加固山塘水坝等措施,提前蓄足、合理调配水源,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水库蓄水;有条件的县(区),要利用引调提水工程和蓄水工程,积极储备抗旱水源。及早做好农灌渠道、灌区主干渠的维护、清淤、疏通等工作,改善引水条件、确保引水畅通。积极配合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影响。
2.实施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垄灌、微喷、雾灌、隔垄交替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流失,扩大浇灌面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开展中耕提墒。对无灌溉条件的旱作雨养区,采取中耕、高培土、聚土垄作等措施,增加土壤蓄水量。对浇过水或水源紧张的地区,适时划锄中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田间水分蒸发。
4.推进农艺保墒。对种植中晚稻的双季稻县(区)要科学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及早回水灌溉,节约用水,无灌溉条件的地块要千方百计发动群众抽水灌溉或运挑水进行叶面喷雾,合理追肥,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喷灌滴灌、水气平衡栽培等抗旱节水技术。对旱地玉米、大豆等作物,采用秸秆还田、覆盖秸秆、稻草等措施,减少地表裸露,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墒情,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对受旱较轻的县(区),可采取叶面喷施尿素浸出液、磷酸二氢钾等措施,提升作物抗旱能力。
5.及时防治病虫害。严重旱情可能加剧蝗虫、草地螟等病虫害的发生,不利于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行统防统治。
(二)抗洪涝防渍害。坚持“排、散、管、促”多措并举,提前排查隐患,及时抢排积水,恢复土壤透气性,养根护叶,促进受涝作物生长。
1.灾前防御。对已成熟的农作物,及时组织抢收,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成熟一片收获一片;对畜禽圈舍、屠宰场所、水电等生产设施及周边地质情况等进行排查、检查、加固、修缮,全面排除隐患;及时发现渔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前做好加固堤坝、护坡、塘基、网箱、渔排、供电设备、增氧设备等生产设施以及疏通排水渠道等工作,提高防汛能力。
2.排涝散墒。对低洼易涝地块,及时疏通沟渠,排除田间积水,并铲趟散墒,追施速效氮肥,促进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防止出现因积水过多过久而造成烂种、烂根、早衰、死亡等现象。
3.洗苗扶苗补种。对渍水田块,要做到边排水、边洗苗,早扶苗、早恢复。结合排水或泼水洗苗,清除烂叶、黄叶、病叶。
退水后,及时扶正植株,促进恢复生长。及时增种补种和改种,弥补灾害损失,特别是对绝收和受灾严重的玉米、水稻采取重种、改种等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争取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减少。
4.加强田间管理。对已经被冲毁和已造成绝收的田块,要及时组织群众修复,对受涝田块,加强肥水管理,追肥要快、养分要全、数量要足,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及时中耕划锄,及时清理“四沟”(畦沟、厢沟、十字沟、四周沟),破除土壤板结,改善通透性,保护根系,兼顾除草。
5.做好灾后防疫。大水之后防大疫。对受淹的畜禽圈舍、用具和养殖水体等进行全面消毒,及时对死亡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调拨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开展紧急强化免疫,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加强产地和屠宰环节监督检查,严防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确保上市畜产品安全卫生。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特别是抓好随台风迁飞的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监测防控,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遏制病虫扩散蔓延,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6.及时修复水毁设施。对水毁农田,通过客土再造等措施,修复耕作层,充分利用灾后淤泥、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堆积有机肥,合理配施尿素、生物菌剂,促进有机物腐熟,尽快恢复地力。及时组织农民特别是支持规模化种养大户,加快修复倒塌损毁栏舍和设施大棚,疏通排水通道,加固破损圈舍,做好电路和设备检修。尽快修复台风损毁的港口、堤坝、渔船、鱼塘和养殖设施,帮助养殖户及时补充鱼苗。协助保险公司,及时勘察定损理赔,增强规模种养户恢复生产的能力。
(三)防台风降损失。台风具有强度大、破坏力强、次生灾害重等特点,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造成基础设施损毁。坚持保人员安全和保农业生产、防台风危害和防次生灾害“两个并重”,紧盯灾前、灾中、灾后“三个环节”,切实减轻灾害损失。
1.提前防范。农业农村部门、气象部门要保持沟通联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动员相关水域作业渔船和养殖人员尽快停靠码头或就近避风、避浪,做到台风来临前船进码头、人上岸,指定渔业船舶集中停泊地点,落实管理人员,严禁渔船夜间和恶劣天气情况下下水作业。落实编组生产制度,指导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2.加固设施。对高标准农田、果林、大棚设施和畜禽圈舍等进行巡查检查,及时修整加固棚架设施。提前清理疏通田间沟渠和畜禽养殖场排水系统,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加固维护渔港设施和堤坝,做好养殖设施防护,确保人员和牲畜安全,防止发生农业次生、衍生灾害,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和农业安全生产领域发生耦合事故。
3.抢排积水。以防内涝、降湿度、保活力为重点,对低洼易涝的积水地块,及时挖沟通渠,通过机械排水或自流排水抢排田间积水,提高土壤通透性,减少植株浸水时间,保持根系活力,促进恢复生长。
4.分类管理。在作物生长后期,台风容易造成倒伏。对植株倾斜未完全倒伏且相互叠压的地块,尽量维持现状,依靠自身能力恢复生长;对植株完全倒伏、茎秆未折断的地块,如果树、甘蔗、玉米等,根据实际情况及早扶正;对植株倒伏严重或茎秆折断无法恢复的地块,视情况及时抢收秸秆作青贮饲料,或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减少损失。
(四)防高温抗热害。农谚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当前正是高温热害高发季节,易影响作物正常开花授粉,造成高温逼熟。坚持“以水调温、叶面喷施、防止早衰”的技术路线,加强水分管理,调节田间小气候,缓冲高温影响。
1.以水调温。对于水稻,采用浅水勤灌、日灌夜排等措施,降低土壤温度,增强根系活力;切忌断水过早,防止高温逼熟。对缺水干旱的田块,及时提水灌溉,增加田间湿度,改善土壤墒情,以水调温,防止旱热叠加影响。
2.叶面喷施。采取叶面喷施过磷酸钙溶液或磷酸二氩钾溶液的方式,增强水稻、玉米等作物的高温抗性,减轻高温热害影响。对高温热害易发区域,后期应间歇灌溉,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遮阳防晒。对果树、蔬菜等设施栽培的经济作物,可覆盖遮阳网遮荫降温,防止高温灼伤造成植株萎蔫、死亡。对地表有地膜、反光膜等覆盖物的菜园、果园,及时掀开透气,减少高温对根系的伤害。
(五)防低温抗冷害。坚持“保地温、促早熟、延迟收”的技术路线,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作物抵御“寒露风”、低温冷害等能力。
1.以水调温。晚稻遭遇干冷型寒露风要提早灌水,做到夜灌日排,缓冲低温影响。晚稻遭遇湿冷型寒露风,要提早排水防积。要突出抓好以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晚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大力推广落实“一攻三喷”技术措施;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寒露风防御工作,做到科学防灾减灾。要根据晚稻田间生长情况,分别采取应对措施:对寒露风到来时尚未抽穗田块,采取灌深水保“胎”;对发育较慢、在寒露风来临前已始穗的,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适量“九二〇”,促进提早抽穗;在寒露风来临时对正处于抽穗扬花的稻田,应灌深水保温御寒,有条件的喷施增温剂,增强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确保安全齐穗。
2.覆盖保温。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蔬菜、果林及设施大棚提前盖膜,提高地面温度,保障作物正常生长。一是加强作物田管。加强对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红薯、桑园、瓜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抗冻救灾措施,确保农作物少受冻害。二是及时组织采收。组织群众及时采收(砍运)成熟的甘蔗、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三是应用三避技术。广泛应用“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在蔬菜生产上要对新种植不耐寒的蔬菜品种进行畦面地膜覆盖;食用菌产区要注意加固棚房, 覆盖薄膜保温,以利正常出菇。在果树管护上要搭棚保苗,套袋保果,拉网保树,喷肥保叶。四是搞好果类护理。对已成熟的瓜果要加快采收,对不到收获期的瓜果,尤其冻害重的果树要加强管理弃果保树。
3.叶面追肥。晚稻抽穗扬花期遭遇寒露风,在灾前、灾后喷施赤霉素有利于早抽穗、早齐穗,同时还可适时喷施磷酸二氧钾、尿素等叶面肥、水溶肥,补充植株养分,增强抗寒能力。
4.适时晚收。一旦发生低温冷害,初期视实际情况不要急于收获,可适当推迟收获,延长后熟生长时间,促进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转移,减轻冷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影响。
(六)防病虫保秋粮。坚持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应急防治,重点防范玉米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大小斑病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粘虫、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为害,最大限度降低病虫灾害损失,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1.抓好水稻“三虫两病”防控。水稻“两迁”害虫实施联防联控、分区治理,稻飞虱突出压前控后、严防暴发成灾,稻纵卷叶螟严格达标防治、重点保护功能叶。二化螟推行适时搁田、深水灭蛹和性诱等成虫诱杀措施,同时抓住卵孵初期和低龄幼虫期用药防治,减少蛀茎危害。稻瘟病常发重发区,突出抓好破口抽穗期喷施保险药,严防穗颈瘟发生流行。纹枯病抓住水稻分蘖拔节期,科学用药,控制扩展危害。
2.抓好玉米“三虫一病” 防控。草地贪夜蛾采取灯诱、性诱措施诱杀成虫,“治早、治小”,对幼虫集中连片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零星分散发生区实施点杀点治。粘虫抓好虫情排查,及时对高密度发生区实施集中统一防治,严防局部暴发成灾危害。玉米螟、大小斑病推行“一防双减”,抓住玉米大喇叭口期,采取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达到玉米生长后期减少害虫基数和压低穗期菌源,减轻病害危害损失,确保玉米増产增收。此外,加强境内蝗虫隐患排查,在采取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措施基础上,突出抓好高密度点片应急防治;加强境外蝗虫防范,一旦发现迁入,迅速扑灭,避免成灾危害。
六、强化指导服务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区)要把防灾减灾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内容来抓,把责任落实到县乡、落实到人,把农业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到田到地。加强督促落实,加强与一线联系,确保农业防灾减灾责任落实到位。
(二)做好技术指导。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推进措施落实到户到田到地,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种植、管护等实际生产技术问题。要积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科学评估灾害发生趋势及影响,制定精细化的防灾田管技术方案。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线上线一培训,并组织技术专家工作组深入县乡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落实科学抗灾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示范带动小农户科学防灾。
(三)聚合部门力量。各县(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大型灌区灌溉台账,细化实化灌区供水计划,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及时准确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好支撑。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责任落实和督促指导,组织农业灾区积极抗灾,保障生产生活秩序,推动关键措施落实。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平台,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宣传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措施,以及各各县(区)推进农业防灾减灾的重大行动、政策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