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农业农村局,各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开发园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
为进一步强化粮食稳产保供,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促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将《2022年全市优质粮油产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落实。
附件:2022年全市优质粮油产业工作要点
2022年3月29日
2022年全市优质粮油产业工作要点
今年全市优质粮油产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中央、省、市有关部署,坚持以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质量、绿色、品牌为主攻方向,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为抓手,突出项目建设、技术集成、服务提效,不断推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不低于265.06万亩和106.03万吨(其中播种面积为约束性指标);发展优质专用粮食15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水稻141万亩),推广再生稻4万亩,扩种大豆5.4万亩,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21.5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1.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7%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9%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1.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75%。
一、坚决扛稳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稳产增收
1.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不折不扣完成265.06万亩粮食、5.4万亩大豆约束性目标任务。认真宣传落实国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整合产粮大县奖励、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等财政资金,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优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有效稳定种粮预期收益。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8.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冬休闲田开发利用。切实稳定一季稻种植面积,有效扩大早稻、再生稻和杂粮播种面积,分别不少于2万亩、4万亩和5万亩。将粮食生产纳入对各县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建立相应的调度与督导机制。严格落实“以村保乡、以乡保县、以县保市”工作部署,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只增不减。
2.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及时遴选发布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粮食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集成示范一批粮食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围绕水稻、油菜等优势品种,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建立核心示范区(片)12万亩,集成组装推广标准化粮油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促进粮油大面积均衡增产。水稻重点集成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品种+育插秧+秸秆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料高效施用+稻田综合种养”主导技术模式,油菜重点集成推广“双低高产多抗耐密紧凑型品种+机械化轻简化栽培+药肥减量使用+一促四防+多功能开发”主导技术模式。全市水稻、油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推广水稻机直播30万亩、机插秧85万亩,“稻田+”模式24万亩。
3.坚持科学防灾减灾。持续开展“四情”监测,强化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研判会商紧密程度,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案。大力发展适应性生产,科学调整作物生产布局、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推进科学避灾。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分作物、分灾种制定完善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抗灾一线,开展指导服务,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二、持续调优种植结构,努力提升质量效益
4.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水稻。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水稻,不断做大做强专用品牌稻米,全市发展优质专用水稻141万亩、覆盖率达到75%以上,其中部颁二级以上稻米品种占比达50%以上。以产业化联合体为依托,以统一品种为前提,以订单契约为保障,落实 5000 亩以上单品种规模化种植示范区30万亩,整建制乡(镇、街道)4个,实行种植区域“上图入库”,推进“按图索粮”。大力培育“含山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重点在规模、质量、营销等环节实现新突破,打造“科研+种植+仓储+加工+营销+品牌”全产业链。新增绿色有机产品认证5个,争创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
5.积极示范推广再生稻。坚持“扩大面积、优化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强化良种良法、抓点示范、资金扶持、产业化开发,促进示范推广,全市再生稻推广面积达4万亩;二茬亩产稻谷800-900公斤,纯效益500元左右,同时形成亩产1000公斤的高产田块和900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主体。继续开展品种展示筛选及全程机械化、肥料运筹、两次烤田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不断优化集成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栽培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主栽品种为Y两优911、丰两优香1号,示范友两优2152、甬优4901、荃优822、万丰优丝占等品种。
6.积极扩种油料大豆。积极实施“稳麦扩油”,积极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有效恢复油菜种植面积,着力打造50万亩长江中下游地区“双低”油菜生产集中区。推行油菜标准化、轻简化、绿色化、全程机械化种植,不断拓展油菜的菜用、花用、肥用和饲用等多功能性,构建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双低”高含油、高油酸品种及“菜油两用”品种订单生产,建立“三品一标”生产基地5万亩,推进“按图索油”试点。打造“当涂菜籽油”、“当涂油菜臺”等区域公共品牌和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依托规模种植主体扩种大豆5.4万亩,积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
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督促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立生产档案,开展质量追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农药、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等问题的查处力度。推进科学安全用药,促进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扎实推进“虫口夺粮”
8.强化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完善市县乡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建立完善市级乡镇测报点7个。大力加强病虫草鼠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重点加强草地贪夜蛾、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水稻穗期病害等监测调查。强化病虫情会商制度,及时分析会商发生趋势,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9.狠抓重大病虫害防控。组织实施“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完善市及县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突出抓好草地贪夜蛾、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稻曲病和油菜菌核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防控,科学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严明属地责任,完善应急防控机制,强化防控人、财、物等要素保障。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加快推广新型机械、高效低风险药剂和精准施药技术,不断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不大面积暴发成灾,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到90%,粮食作物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10.加强植物检疫监管。加强种子种苗产地检疫,落实种子种苗产地检疫申报承诺制度。突出抓好种子市场检疫监管。加强疫情监测和阻截防治,严格疫情报告和发布制度,强化调运检疫和疫情处置,严防严控稻水象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梨火疫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瓜类果斑病、扶桑绵粉蚧、红火蚁等疫情传播蔓延。开展专职检疫员培训,举办“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不断提升检疫员业务技能。优化常用低风险农业植物和植物产品跨区域流通检疫申请流程。优化检疫审批服务,推广应用“全国农业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持续促进减量使用
11.促进化肥农药“两减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利用率均稳定在41.5%以上。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继续推广化肥侧深施技术,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农化服务,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施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行动,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培育星级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百强县”创建,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7%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9%以上。积极推进农药购买“实名制”和试行化肥施用“定额制”,加强源头控制。完成长江经济带和巢湖流域马鞍山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任务。
12.狠抓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完成市及三县一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水平。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大利用冬休闲田扩种油菜试点规模,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21.5万亩,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加快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13.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统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严格落实“县级政府统筹推进、相关部门监管指导、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工作机制,确保回收处置率达到75%。积极争取财政、生态环保等部门支持,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等项目资金,加快建设回收示范点和乡镇集中贮存转运站(点),今年6月底前各地要建成符合本地实际的“村回收、镇归集、县处理”的回收处理体系。积极总结推广博望区全域试点经验,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回收处理工作,实行数字智能化管理。各地农业综合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经营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日常检查,要充分利用省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督导农药经营户、回收处理站点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台账。
14.开展中央环保反馈问题整改。根据《安徽省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涉农)整改措施清单》《安徽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验收销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明确整改措施标准,倒排整改工期,完善整改台账,严格验收销号程序,确保按期完成整改并通过验收销号。
五、切实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15.创新农技服务机制。加强“四情”监测及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农业农情统计等基础性工作,重点强化病虫害监测防控、植物检疫和抗灾生产,切实履职尽责。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扎实开展春耕备耕、“三夏”、“三秋”等技术指导服务。加快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扶持发展种子统繁统供、秧苗统育统插、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品统购统销等专业化服务,推广全承包、托管式、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开展业务技能提升培训,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16.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抓手、强化项目整合、强化项目示范带动。重点组织实施优质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再生稻等项目。细化项目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实施主体,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资金使用,努力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成效,促进粮油大面积均衡增产。
原文链接:http://nyncj.mas.gov.cn/nyyw/tzgg/20015290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