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程度:预计全市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5万亩。
二、预报依据
1. 田间菌源充足。据各县3月中下旬调查,当涂县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为21.5%、2.6%,比去年同期偏低5.49%、10.34%,比近三年同期偏低1.29%、7.47%;和县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14.0%,比去年同期偏低6.7%,比近三年同期高62.7%;田间菌源已满足赤霉病大流行所需菌源数量条件,加上近期我市以阴雨天气为主,适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4月初随着气温回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2. 主栽品种抗病性不强。目前我市主栽品种镇麦、宁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加上“稻-麦”轮作、免耕或浅旋耕直播方式等因素,均有利于田间菌源积累;同时由于我市小麦播种期长、播种量大,导致生育期不整齐、群体密度高,抽穗扬花期拉长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
3. 气候条件对赤霉病发生为较有利。据省市气象部门预报,我市4月中旬有一次降水过程,前期降雨造成田间湿度大,加上温度回升快,适宜的温湿条件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预计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为较高风险。
三、防治技术意见
今年小麦赤霉病田间菌源量高,气候条件有利,小麦赤霉病预计偏重发生,各地应在做好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变化,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防控策略。
1. 适期用药。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防治策略,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第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 药剂选择。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和赤霉毒素控制效果以及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作用等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确保小麦质量安全。可选择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药剂,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
3. 器械选择。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器等进行防治。规范植保无人机防治作业标准,执行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为0.8L-1.5L、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m-2.2m、飞行速度小于6m/s;新机型可适度调整,需确保作物冠层雾滴覆盖密度不低于15个)。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进行扫边防治。
4. 施药方法。第一次防治亩加吡蚜酮5克和磷酸二氢钾或美洲星兑水喷雾开展“一喷三防”。突出把好施药技术关,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若花期多雨或多雾露,应于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喷施防治一次,后期根据气候变化等视情开展第三次防治。
5. 注意事项。小麦收获期应加强管理,及时清除赤霉病粒并干燥入仓,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做好农药包装物回收工作,严禁乱丢乱弃。
原文链接:http://nyncj.mas.gov.cn/nyyw/tzgg/20015317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