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我站组织在宣城召开了全市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会商会,7个县(市、区)植保站站长及测报技术人员参会,依据菌源基数、作物苗情和气象预报等因素,结合赤霉病发生规律,综合分析研判,会商制定了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一、发生趋势:预计全市大发生,全市自然发病面积约68万亩。
二、防治意见
(一)防治策略:在做好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变化,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实施分区精准防控,做到把准时期,选择防效好且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确保粮食安全。
(二)防治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全面实施二次预防,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第一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可实施第三次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防治药剂:选用防治赤霉病兼治小麦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推荐亩用有效成分丙硫菌唑13.5毫升,或氰烯菌酯·戊唑醇40-60克,或氟唑菌酰羟胺12克+丙环唑10毫升,或戊唑·咪鲜胺10-15克,或苯甲·多抗3克,或选择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混用,对水30千克以上喷雾预防。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可优先选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
(3)注意事项:要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的防治,实施“一喷三防”。第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两次用药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或具有兼治作用的单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三、预测依据
1.田间菌源充足。近年小麦赤霉病在我市重发频率高,加之冬闲田、秸秆还田面积比例扩大,利于田间菌源积累,田间菌源总量大。近期调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子囊壳稻桩丛带菌率分别为11.6%、20.2%、6.0%、8.2%、26.6%,与近三年均值比,宁国高6.9%,宣州、郎溪、广德低4.2-68.7%;子囊壳稻桩枝带菌率分别为2.5%,4.1%、1.1%、1.6%、4.2%,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比近三年均值低2.4-69.8%。当前环境菌源总量已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上升,菌源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2.寄主条件有利。我市小麦种植品种大多为宁麦、扬麦、镇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小麦因播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长,主栽品种抽穗扬花期在4月上旬,遇阴雨风险大,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高。
3.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花期吻合。据3月15日镜检,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宣州、广德、宁国、泾县分别为23.3、31.5、21.1、20.0,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上旬,与我市小麦主栽品种抽穗扬花期(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
4.气象条件有利。据省气象部门预报,3月26日至4月14日,淮河以南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2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其中3月26-28日、4月4-6日和4月12-14日全省有3次较为明显的降水过程。4月上中旬我市小麦普遍进入抽穗扬花期,连阴雨天气将十分适宜赤霉病发生流行。
公益提示:大力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做好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