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田野热闹了起来。
3月7日,80后的“新农人”柏斌一大早就忙碌起来,电话订购农资化肥,筹备搭建育秧大棚,组织对农机进行“体检”,指导农机手翻耕田地……
柏斌是祁阳市茅竹镇的一名种粮大户。2008年,他从广东返乡,流转土地种植水稻,从此跃入“农门”。10余年来,从最初种地80亩,到现在牵头成立金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创农机合作社,柏斌种植水稻1200余亩,拥有各类大型农机30多台套,每年为种粮大户提供智能密室育秧、机插机抛、秸秆粉碎还田、高效植保、谷物烘干等农机服务,年均服务面积达1.89万亩,年营业突破260万元。
“对农机进行保养维修,确保农机下地正常作业,不误农时。”在合作社的“停机场”上,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摆放整齐。在农机技术员的帮助下,柏斌组织人员调紧皮带、更换机油、换过滤网等,合作社30多台套农用机械顺利完成了检修。
“以前种地靠人力,现在用机器,劳动强度低了,省时省力更省心。”柏斌介绍,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2013年,他牵头组建了金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就买了一辆轮式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进行翻耕收割,随后每年都新增数台不同型号的农机,直至成立同创农机合作社,实现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种植的跨越。
“这几天天气回暖,我们抢抓时节,大干快干加油干,大力整治耕地抛荒行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工作。”今年,柏斌又流转了近400亩荒地,正紧锣密鼓地利用农机进行打草、翻耕,将秸秆粉碎还田,准备在此片旱地上套种玉米和大豆。
合作社流转荒地耕种的同时,还解决了当地20余户农户劳动就业问题。农机手于钦逵跟着柏斌学习,对各式插秧机、犁田机、收割机等操作得心应手,成了乡村“农机能手”。贫困户李金花年逾花甲,在合作社务工,每天工资100元,既照顾了家庭,还改变了贫困面貌。
“目前,合作社已申请了100万元的农担贷,在原来9个育秧大棚的基础上,新建3个育秧大棚,可一次性育秧1100余亩。并与农户签订协议,实施从稻田翻耕、秧苗代育代插到施肥杀虫、收割烘干及销售等一条龙代办服务,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种地既轻松,又有好收成。”柏斌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