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各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由于管护权责不明、保障资金不足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护问题日益凸显。”3月7日,在襄全国人大代表孙开林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部署提出建议: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有人建无人管”“日常维护、后续投入资金不足”“评估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管理”等问题。
孙开林建议,要明确管护责任,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和运营方式;要坚持群众导向,建立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绩效评价标准,并引导群众参与评估和监督;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监督机制。通过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的原则,让农村基础设施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保障农村居民长期受益。
未来农村会更加美好
在近两天的分组审议中,我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各抒己见。我发现,大家关注的重点频频向农村基层聚焦。
来自荆门的胡为义代表建议,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培育新的三产融合田间综合体;来自中国移动湖北公司的范秉衡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大力推广5G+智慧农业、5G+乡村旅游、5G+电商等在农村、农业的应用;来自孝感的程梦醒代表建议,进一步发展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城乡供需主体的对接效率……听着一个个科学可行、前景可期的建议,我的心里充满了力量。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乡亲们携手同心,让坡岗结满瓜果、弯弯的山路旁开满鲜花,相信在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下,千千万万的乡村将迎来更大更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