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农时代-村官FZ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涉农项目>四川首次成功创制6种基因编辑猪

四川首次成功创制6种基因编辑猪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2-03-09 作者:佚名

  记者4日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四川农业大学牵头承担的“十四五”主要畜禽分子育种平台项目在川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效,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创制了6种基因编辑猪。

  微信图片_20220308141617.jpg

  基因编辑猪和正常基因型猪对比。四川省科技厅供图

  在基因编辑猪的制备方面,四川农业大学首次成功创制猪经济性状改良的6种基因编辑猪,包括骨骼肌生长(FST和ZEBD6基因)、脂肪沉积(PTRF基因)、代谢能力(ASGR1和FAH基因)、“红肉”食用安全性(GTKO基因),开创了对川猪进行有目标的分子设计育种、改造乃至猪经济性状(生长速度、瘦肉率等)精准定向改良的先河,多篇引领性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等国际权威期刊。

  四川农业大学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首次成功建立当前世界家畜干细胞传代次数最多(260次以上)、可进行多次基因编辑操作的猪原肠化前上胚层多能干细胞(pgEpiSCs)。鉴定75个在pgEpiSCs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转录因子,采用基因编辑、核移植技术,成功获得源于pgEpiSCs的基因编辑克隆猪。该干细胞系可多基因编辑,周期短、效率高、耐受性好,极大缩短获得多基因编辑克隆猪的时间和成本。

  在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方面,四川农业大学运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鉴定了四川藏猪与西方瘦肉型猪种巴克夏猪高精度基因组变异。运用高通量染色质空间构象捕获技术(Hi-C),重构了猪骨骼肌、脂肪高分辨率染色质空间构象图谱。发掘了四川藏猪优良肉质相关的关键特色基因DITT4L、KCNC4、CTSB和TUT7及促进骨密度基因PHOSPHO1。

  在肌纤维生长与功能基因解析方面,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空间转录组技术,首次从单肌纤维水平揭示了猪肉质性状形成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机理,挖掘其能量代谢、肌纤维组成及脂质沉积的分子调控差异,筛选肌纤维类型决定的候选基因446个。构建了猪全身47种不同解剖学部位骨骼肌精细基因转录调控图谱。(作者:贺劭清)

  来源:中新网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nysc/49347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村官FZ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 
联系邮箱:cgneican@tom.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联系QQ:47336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