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汉阴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探索推行“443”模式,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打造和美汉阴,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先后荣获陕西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安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优秀县。
一、建立四个体系,保障有力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推行“县级协调、镇村主抓、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建立资金保障体系。每年县政府统筹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累计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1个。三是建立建养管护体系。坚持把村庄环境建设与村民自治统筹推进,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内容,实现民建、民管、民受益;把全县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实行“县长、镇长、村长”三长负责制,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四是建立督导考核体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县对部门和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采取定期检查、季度抽查、半年评比、年终考评的方式进行管理,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力推进。
二、开展四项行动,狠抓环境整治
一是扎实开展四季村庄清洁行动。制定春夏秋冬“净美汉阴”村庄清洁行动方案,采取“县动员、镇主抓、村组织、民参与”的方式,突出以公共场所、道路沿线、河沟两岸、房前屋后等易产生垃圾的区域,全面开展村庄卫生清洁行动。二是有效开展垃圾分类清运管理。全面落实“四自一包”责任,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模式,增设公益性岗位680个,聘请建档立卡脱贫户担任村级保洁员,挂牌划定保洁责任区域。镇级环卫部门每天按时派车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三是有序开展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引导农户节约用水,实现生活用水规范排放,加大村庄河塘沟渠、排水沟漂浮物清理,共清理村内水塘31口、沟渠125公里、淤泥280吨,有效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四是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提升专项行动。广泛发动群众,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让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更加优美。开展村内街巷和庭院绿化,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居住户数和地形等情况,新建改建生态小菜园、小果园及绿化带6.5万平方米,栽植行道树3.2万株。就地取材,利用老砖瓦、老磨盘、废木材、小木竹,基本建成一村一模式,具有乡土风情的宜居环境。
三、创新三个模式,提升工作成效
一是探索推行示范村建设“五个一点”的融资机制。按照“县财资金补一点、镇财资金挤一点、帮联部门帮一点、乡贤能人捐一点、群众参与投一点”的“五个一点”模式,统筹整合和专项资金850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全县51个示范村和90个稳步推进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二是总结推广“两化三新四到位”改厕模式。“2化”即市场化动作、制度化保障,“3新”即创新3种改厕新模式(多户联建、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大三格式”湿地化模式;“小三格式”无害化处理模式;单户改厕、二级处理模式),“4到位”即责任到位、宣传到位、资金到位、质量到位,并在全省厕所革命现场会上进行推广。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农村改厕7.0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三是探索创新垃圾公益积分管理模式。依托博元实业企业公益活动,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置换驿站”,采取“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企业补贴差价”的垃圾回收处理方式,让群众广泛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成为行动自觉。

把“乡村打造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一步,汉阴将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用最有力的举措,以最坚韧的毅力,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保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的“切入点”,综合施策、系统整治,彰显宜居宜游“汉阴乡村新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