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30人,近三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0人次,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现将其中部分优秀学员典型案例予以刊载,希望激励更多农民投入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培训促发展,职业农民傲“天成”
——六安市叶集区天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侧记
为了支持新型农业职业培训产业健康发展,六安叶集区天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从零开始,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实践实训基地,编印特色培训教材,构建了较为完善专业培训体系。自2015年开设第一期水稻等粮食生产培训班以来,目前已开设培训班14班期,参训水稻等粮食产业经营主体800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水稻等粮食培训,建立完善培训体系。
自2014年叶集区天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等粮食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水稻等粮食种植面积飞速扩展,经营主体数量急剧增加,从业人员数量际经验的新也持续增长。由于水稻等粮食产业刚刚起步,绝大多数主体和从业人员对水稻等粮食生产管理技术不甚了解,急需组织专门的水稻等粮食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生产能力。县农业农村局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参照专业培训规范,从深入摸清培训需求开始,设定培训课程,涵盖了农业农村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稻等粮食种植管理、水稻等粮食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农业生产机械应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段俊博士、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罗建平博士、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陈乃富教授、九仙尊新型农业职业培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研究员戴亚峰等高层次水稻等粮食研究方面的专家为学员授课,同时也聘请了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新型农业职业培训工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直参予新型农业职业培训保种扩繁的叶集区天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等乡土人才参与教学,组建了高水平培训师资队伍。依托九仙尊等水稻等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和大别山电商产业园等主体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在相关高校的支持下,结合水稻等粮食生产实际编写的校本教材《新型农业职业培训读本》也即将面世。
二、精心组织实施,培养产业人才队伍。
近年开办的水稻等粮食生产培训班均由叶集区天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办。在培训过程中,县农业农村局强化督促监管,培训机构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一是确保到课率。在每阶段培训前,培训机构安排专人与学员沟通,在大多数人不能保证参加培训的时候,予以调整培训时间计划,以确保学员能按时参加培训。二是确保培训学时。在少数学员不能参加集中培训时,及时向学员提供培训课件或培训材料,安排老师对接指导学员完成培训内容的学习。三是确保培训效果。随时接受学员反馈,适时调整培训内容,以适应绝大多数学员的培训需要。在全部培训结束后,以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满意度调查,了解学员对培训机构、培训组织、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的评价情况,进一步改善和培训工作,提升学员体验,提高培训质量。
三、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培训实效。一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为加深学员印象,提升培训效果,利用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不仅提升了学员的理论基础,还大大增加了动手能力。二是现场教学与远程指导相结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通过短视频以及视频通话功能为学员提供及时的远程指导与服务,更加直观,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文字描述和口头表达带来的误差,大大提升了指导服务效果。三是积极拓展线上培训。通过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指导学员注册使用云上智农、中国农技推广云平台、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积极获取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更有效、更及时地学习最新的专业技能和政策法规。
四、坚持后续服务,持续巩固培训成果。
集中培训结束,并不代表培训活动的全部结束。学员保留着老师们的手机号,培训班微信群还持续发挥着沟通交流作用。叶集区天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安排了培训老师为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为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学员所在行政区域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进村入户农业技术服务,也为学员提供水稻等粮食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协助和支持。有效的后继跟踪服务不仅能及时为学员解决生产难题,还为生产的组织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企业和水稻等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大顾店镇新型农业职业培训种植大户张继银参加了2021年3月的水稻等粮食生产培训班学习。专家帮助他解决了病害频发的难题,也提振了他发展企业的信心,这些年,张继银成功申报并通过审批了14个关于新型农业产品的发明专利。公司年产值400多万元,并带动了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种植水稻等粮食产业。
参与新型农业职业培训销售多年的廖仁发,以前因为没有水稻等粮食种植技术而一直没有自己的种植基地。通过参加2015年、2021年二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不但掌握了新型农业职业培训的种植和管理技术,还结识了种植专家、行业精英,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2016年投资建成400多亩的现代化新型农业职业培训种植基地,2020年投资兴建一千余亩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和原生态种植新型农业职业培训基地,并带动了二十多户农户以及十几户贫困户一起共同致富。近年来,他共获批实用性专利10个,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
创新培训促发展,稻虾轮作增效益
--------六安市叶集区共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侧记
作为一个新一代的新农人,我非常有幸参加了由叶集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举办的叶集区2021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在此对农业农村局给予的这个机会表示深深的感谢。经过7天的学习培训,非常荣幸能认识到这么多成功有经验的同学,同时也感觉到做农民的不易。在外考察学习这几天,我深深的被几位做农业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和丰富渊博的现代农业知识及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所折服,深刻体会到参加这次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被前辈不屈不饶的创业精神所屈服。
一,切实际,谋发展
做农业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通过各地党委政府各类政策支持和借助政府平台宣传牵线搭桥及组织各项培训夯实农业基础。 不盲目跟风。要结合本地区海拔、气候、温度等等各项因素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 专注、用心、坚持。任何人在创业道路上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借用卧龙米业老总的一句话“一生专注、一粒米”,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既然选择了、选定了这条路、这个行业,就要专注、用心的坚持走下去,相信成功离我们不会太远。 科学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我们的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出售,并不能体现出热带地区农产品的特点、优势,价格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要把旅游城市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转变单一的销售方式,把我们的产品做到多样化,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联合一切能整合的力量把自己的品牌做大。一个人要做好做大一个品牌难上加难,需要整合、带动和依靠其他农户像麻绳一样一根一根一家一家的拧在一起统一发展一项产业,做大一个品牌。
二、认知一个行业,发展一项产业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入的了解了虾的生长习性,稻虾轮作的模式及技术要求。1:“稻虾共生”,大幅提高稻田产值。虽然为了养虾在稻田中挖了很多水沟,并占去了20%的稻田总面积,但是稻田的亩产值从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了45000元。“稻虾共生”生态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2:“稻虾共生”,既能肥田又能降低水稻的病虫害。将龙虾投放到稻田的水沟中,除了定时少量投喂之外,龙虾在田间摄食害虫及虫卵,四处爬动松土,虾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龙虾在田间爬动松土,使得稻田土质不宜板结,有效防止水稻根茎腐烂,虾粪又能为水稻补充足量的养分。龙虾在稻田四处爬动,摄食害虫和虫卵,使得水稻的天敌无处存生。3:“稻虾共生”降本增效,稻虾绿色环保。“稻虾共生”生态农业试点的另一项测试结果表明,在这种生态模式下,稻田减少农药用量超过50%,减少化肥用量超过30%,起到了明显的降本增效的效果。“稻虾共生”生态模式,首先帮农民省下了购买农药和肥料的钱,其次虾粪为稻田增肥,稻田为龙虾提供良好生长条件。由于青虾对农药十分敏感,稻田不能使用农药治虫,否则青虾会全军覆没;使水稻增产的过量化肥也会破坏龙虾的生存条件。因此,农民为了龙虾带来的高收入,克制使用农药化肥。这样一来,采用“稻虾共生”的立体生态技术,稻田从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生态稻米完全达到天然无公害标准。4:“稻虾共生”的特色农产品,深受吃货喜爱,供不应求。稻田养殖沟里龙虾个体非常肥壮,煞是好看,绿色纯天然,深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都市中产阶级喜爱,却时常供不应求。由于“稻虾共生”生态下生产出的大米未受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更是有钱人追捧的对象。虽然每公斤生态大米要卖20元,但客户还是纷纷订购,很快就售罄了。依靠“稻虾共生”立体生态技术生产出的特色虾和大米,其品质效应和品牌效应不言而喻。
三、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培训实效。一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为加深学员印象,提升培训效果,利用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不仅提升了学员的理论基础,还大大增加了动手能力。二是现场教学与远程指导相结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通过短视频以及视频通话功能为学员提供及时的远程指导与服务,更加直观,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文字描述和口头表达带来的误差,大大提升了指导服务效果。三是积极拓展线上培训。通过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指导学员注册使用云上智农、中国农技推广云平台、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积极获取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更有效、更及时地学习最新的专业技能和政策法规。
四、坚持后续服务,持续巩固培训成果。
集中培训结束,并不代表培训活动的全部结束。学员保留着老师们的手机号,培训班微信群还持续发挥着沟通交流作用。培训老师为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为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学员所在行政区域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进村入户农业技术服务,也为学员提供稻虾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协助和支持。有效的后继跟踪服务不仅能及时为学员解决生产难题,还为生产的组织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企业和虾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