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是指病虫害防治要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创造不利于病虫生存的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抗虫能力,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必要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绿色防控的目的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达到既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绿色防控主要采取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一)农业措施1、推广抗病、抗虫品种。选用抗病虫品种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品种的合理布局,也可减少病虫害发生。2、加强水肥管理,清洁田园。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耐虫能力;注意田间排水,灌溉采用膜下滴灌,隔畦分灌,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适时清除病残体,尤其是感染病虫害的作物残枝,要深埋或焚烧处理,减少虫源,减少病菌侵染源;棚室深翻消毒,降低越冬虫源;清除棚室内、外杂草,减少病虫越冬场所。
3、生长期外防治处理措施土壤熏蒸:可防治土传病害,对虫害、草害也有一定效果。药剂主要有;氰氨化钙(石灰氮)、棉隆(必速灭)、威百亩等。◆棚体灭菌:可用硫磺、百菌清烟剂进行熏棚。注意熏棚时要用旧棚膜,硫磺对棚膜有损害。◆高温灭菌灭虫:闷空棚,辅以灌水和地膜。(棚内温度达到70度左右)。◆低温灭菌灭虫:冬季歇一季。◆秋冬季灌水灭虫:可减少一定的虫源。
4、嫁接技术:将易感病的作物与抗病作物进行嫁接,可有效防治枯萎病、疫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并可提高产量。5、轮作倒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可有效排除土壤中残存的菌源。(二)物理防治1、频振式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害虫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可诱杀金龟子、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87科1287种害虫。单灯有效控制面积50~60亩,按正常使用5年计算,平均亩投入成本仅5.2~6元,与常规治理相比,每茬减少用药3-4次。比灯外区亩减少费用9.8~14元,且大大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会使害虫产生任何抗性,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黄板、蓝板应用技术黄板、蓝板诱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成虫对特殊颜色有趋性进行的。减少虫源基数。从而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诱杀率70%以上,无污染,对人畜无害,操作简单、见效快,每亩棚室悬挂25~30块(25cm×40cm),亩成本60~75元,可提高产量10~15%,增加收益500~600元。
3、紫外线杀菌灯佳多牌植物杀菌灯是应用紫外线杀菌机理,根据紫外线能对病原菌的核酸和蛋白质产生作用,可以杀死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和漂浮在空气中的病原菌,正确使用能预防、减轻植物感染病害。注意事项:开灯期间不要进人,每次开灯5-10分钟,一天开灯不要超过2次,上下午各一次。当棚内病菌孢子量大时,可以增加开灯次数,但必须确保每次开灯间隔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4、防虫网应用在设施蔬菜上。是采用人工构建的隔离屏障切断各种害虫成虫潜入危害的方法,将害虫拒之网外,同时,减少了病害的传染。棚室覆盖防虫网后,对害虫的防效为90%以上,对昆虫传染的病毒病等病害防治效果为80%左右,增产20%-30%。(三)生物防治1、性诱剂诱杀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性信息素,通过释放器放到田间来诱杀异性害虫,既敏感又专一,作用距离远,诱惑力强。诱杀害虫不接触植物和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之忧,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首选方法之一。如小菜蛾、玉米螟诱杀等。 2、人工释放天敌丽蚜小蜂、异色瓢虫、赤眼蜂、扑食螨、线虫等。是世界广泛商业化的产品。多用于设施农业中。作用原理为寄生、捕食,从而杀死害虫或导致害虫不发育,达到防治目的。一般于害虫初发期开始释放,间隔一定的时间(7—10天)放第二次,一般放2—3次即可。释放数量视害虫发生轻重而定。棚室应用要求上下通风口安装40目防虫网,防止逃逸,且不能使用任何杀虫剂。3、选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农用抗生素等。▲虫害种类:玉米螟、斑潜蝇、蚜虫、红蜘蛛、小菜蛾、菜青虫等。推荐药剂:烟碱·苦参碱、印楝素、高效BT、阿维菌素、鱼藤酮、黎芦碱、灭幼脲、抑太保等。▲病害种类:叶霉病、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黑斑病、枯萎病、疫病推荐药剂:多抗霉素、益植灵、农抗120、春雷霉素、武夷霉素、宁南霉素、井岗霉素、农用链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