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农时代-村官FZ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新村建设>“土”要有根

“土”要有根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3-02-06 作者:佚名

  

  

  

  从“柞水木耳”到“大同黄花”,近年来在农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产业园区,调研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为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提供根本遵循。

  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作为社会发展的地理空间和物质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对我国多样化生态系统的表述,也是对我国多样化农业生产系统的概括。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到江汉平原,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从黑土地、黄土地到红土地,从水田、旱田到山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形成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每一片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是特色农业的自然之根。把这个“根”留住、扎牢,就要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乡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农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最懂农业,土生土长的劳动者最了解自己这一方水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立足“大国小农”国情农情,在引导资本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同时,使农户更好地参与收益共享,从生产种植到加工物流,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要因地制宜,促进广大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特别是要保护、发掘、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乡土人才、乡土物产真正“富”乡土。

  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文化。凝聚了生产者心血和消费者情感的土特产,既满足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乡土乡愁的精神需求。土特产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作物生产史,也是一部乡土文化史。从故乡的一袋米面到一瓶白酒黄酒、一盒红茶绿茶,从一方丝绸、刺绣到一块蜡染,从地域标识、制作方法到包装设计,无不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唤起的是乡愁,浓缩的是乡思。

  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亿万种土特产的涓涓细流,汇聚起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洪流。

  

  附件下载

  

  0">

  相关信息

  

  

  

  

  【收藏】【收藏】【打印】【关闭】


原文链接:http://smsnyj.sm.gov.cn/ztzl/xczx/202301/t20230118_187406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村官FZ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 
联系邮箱:cgneican@tom.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联系QQ:47336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