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职责及机构设置
(一)部门主要职责
荆门市农业局是荆门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负责农业以及农村经营管理等工作。根据《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农业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荆政办发〔2010〕47号),主要职责如下:
1、拟订种植业、农村能源等农业各产业(以下简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2、拟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3、指导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组织落实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品质改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编报部门预算并组织执行。
4、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拟订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出农业产业保护政策建议。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促进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建议,研究制定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5、承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责任。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发布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参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6、组织、协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农作物种子(种苗)、农药的许可及监督管理。开展有关肥料的监督管理。
7、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起草植物检疫的地方规范性文件草案。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植物检疫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植物检疫体系建设。组织、监督对市内植物的检疫工作,发布疫情并组织扑灭。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承担境外引进农作物种子(种苗)检疫审批工作。
8、承担农业防灾减灾的责任。监测、发布农业灾情,组织种子、化肥等救灾物资储备和调拨,指导紧急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
9、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开展相关农业统计的工作。发布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负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指导农业信息服务。
10、制定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的规划、计划和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重大科研专项和技术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组织实施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组织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11、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参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12、指导农用地以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负责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拟订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改良政策并指导实施,依法管理耕地质量。
13、制定并实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指导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承担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关工作。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的发展。牵头管理外来物种。
14、承办政府间农业涉外事务,组织开展农业贸易促进有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15、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机构设置
2015年纳入农业局部门预算的单位有13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全额事业单位9个,差额事业单位3个。具体如下:
序号 | 单位 | 单位性质 |
1 | 荆门市农业局机关 | 行政单位 |
2 | 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全额事业单位 |
3 | 荆门市植物保护站 | 全额事业单位 |
4 | 荆门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 全额事业单位 |
5 | 荆门市农业生态环保站 | 全额事业单位 |
6 | 荆门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 | 全额事业单位 |
7 | 荆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全额事业单位 |
8 | 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荆门分校 | 全额事业单位 |
9 | 荆门市种子管理局 | 全额事业单位 |
10 | 荆门市植物检疫站 | 差额事业单位 |
11 | 荆门市种子总公司 | 差额事业单位 |
12 | 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 | 差额事业单位 |
13 | 荆门市蔬菜技术推广站 | 全额事业单位 |
二、2015年工作重点
(一)以粮食稳定增产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粮食生产上加快“三改”进程,即“水改旱”、“单改双”、“普改超”,逐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步扩大粮食面积。突出抓好100万亩小麦、250万亩优质水稻、160万亩双低油菜核心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棉花、玉米生产,继续实施“菜篮子”保障工程,加快建设“五园一带”,重点打造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沿江菜”,确保全市最低菜地保有量50万亩。
(二)以实施“一高三新”为重点,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水改旱”,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型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降低生产风险。扩大高效模式种植面积,重点推广麦//玉米+花生(大豆)、麦//玉//玉、麦//玉-晚稻、麦//瓜//棉、麦//瓜-稻、菜-苞-菜、香稻嘉鱼等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益。
(三)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实施主体,引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00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600人。
(四)以建设“两型”农业为动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加强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增清洁能源入户1万户,户用沼气使用率提高3-5%。“三沼”综合利用推广面积达到55万亩。二是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技术。推广“猪-沼-稻(油)”等生态种养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智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减少化肥施用量。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三是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推进“应急修复、生态修复”等工作。
(五)以“两大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全市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0个,农业“三品一标”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六)以打造“百亿龙头”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洪森、国宝跨入百亿企业行列。切实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继续组织企业参展武汉农博会等,发挥农交会的市场开拓的平台作用,扩大荆门农产品影响力。
(七)以农业物联网工程为切入点,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农业“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形成市县乡三级贯通、种养加相互融合的服务网络体系。
(八)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2015年部门预算表及说明
(一)市农业局2015年收支预算总表(见附表1)
收入预算为218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2125万元,占97.34%(其中:经费拨款(补助)2045万元,占96.24%;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拨款80万元,占3.76%);上级补助收入48万元,占2.2%;其他收入10万元,占0.46%。
支出预算2183万元,其中:行政(事业)运行1357万元,占62.16%;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462.6万元,占21.19%;医疗保障支出83.4万元,占3.82%;项目支出280万元,占12.83%。
(二)市农业局2015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见附表2)
按支出项目分类: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125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870万元,占88%;项目支出255万元,占12%。
基本支出1870万元,其中:人员支出1822.2万元,占97.44%;日常公用支出47.8万元,占2.56%。
常年性项目255万元。现代农业发展100万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10万元、农业产业化“以奖代补”3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10万元、现代农业人才培养10万元、农业“三品一标”开发与推广10万元、农业信息化及“12316”三农服务热线维护30万元;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产品质量监管155万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监管40万元、植物检疫15万元、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15万元,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50万元、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20万元、耕地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15万元。
(三)市农业局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表(见附表3)
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146.7万元,其中:出国(出境)费预算10万元,公务接待费66.2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70.5万元。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比2014年增加了67.08万元,增加的原因是:2014年预算信息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仅为财政拨款支出的三公经费预算数(不包括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资金安排),2015年公开的是全口径三公经费预算数(包括其他资金支出的三公经费)。
农业局2015年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说明
一、“三公”经费的单位范围
农业局由机关及下属12个二级单位组成,其中:行政单位1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0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9个。
二、“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2015年部门财政拨款资金安排“三公”经费预算113.8万元,比2014年决算数增加34.3万元,增加42.9%。其中:
(一)因公出国出境经费预算10万元,比2014年预算增加10万元,主要原因是到韩国、日本考察现代农业。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56万元,比2014年增加14.7万元,其中:
1. 无公车购置费预算。
2.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56万元,比2014年增加14.7万元,主要原因是菜办合并增加一辆公务车,维修费上升。
(三)公务接待费预算47.8万元,比2014年增加9.6万元,主要原因是菜办合并,增加一个预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