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农时代-村官FZ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社会关注>“吃菌”的瓢虫!东莞这片荔枝园出现两群“稀客”

“吃菌”的瓢虫!东莞这片荔枝园出现两群“稀客”

来源: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时间:2022-04-07 作者:佚名

  

  春天,万象更新,各种农作物生机勃发。东莞的荔枝迎来开花季,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天敌监测站也如期启动新一年的工作。在3月份的监测中,科研人员发现两种陌生的身影,经请教权威专家,初步鉴定为狭叶菌瓢虫和二十星菌瓢虫。据悉,两者均为瓢虫科中比较稀有的“菌食主义者”。

  1649033551339087.jpg

  ▲通过马来氏网收集昆虫标本

  监测站位于南城绿色路的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南城基地荔枝园。在3月份的监测中,科研人员发现,荔枝园里除了七星瓢虫、六斑月瓢虫、龟纹瓢虫、狭臀瓢虫等往年常见的种类之外,还出现了两个陌生的身影。“我们最初发现这两种瓢虫,是在一个像小帐篷的马来氏网里,这是我们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虫子撞上黑色纱网后,会习惯性地往上爬,而网的最高处是我们的收集瓶。”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都市农业研究室副主任、项目负责人郑贵朝研究员介绍,马来氏网法、扫网法、振落法、直接采集,是项目科研人员收集天敌的主要手段。

  初次发现时,科研人员眼睛一亮,敏锐地判断它们是“稀客”,并马上开展进一步调查,收集更详细的科学证据。经我国瓢虫权威专家、北京农业科学院虞国跃研究员等专家初步鉴定,“小黄”和“小花”这两个陌生的身影为狭叶菌瓢虫和二十星菌瓢虫,两者均为瓢虫科中比较稀有的“菌食主义者”。

  其中,狭叶菌瓢虫体长接近5毫米,外部形态特征和柯氏素菌瓢虫、陕西素菌瓢虫相似。该类瓢虫是很多经济作物主要病害——白粉病的克星,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规模化养殖技术。

  二十星菌瓢虫体型细小,体长不到3毫米,取食对象也是白粉菌。该瓢虫原产于北美洲,中国台湾地区也有分布,但国内未见相关报道。

  1649034061330520.jpg

  ▲狭叶菌瓢虫

  1649045766200942.jpg

  ▲二十星菌瓢虫

  本次在荔枝园中发现的种群数量较多,主要栖息在林下杂草上。专家判断,应为国内的新记录种,但种群来源还有待确定。令课题组特别高兴的是,经国家天敌数据中心确认,它是该中心98个站点自2018年启动监测工作以来,首次监测到的国内新记录天敌物种。

  据研究员郑贵朝介绍,瓢虫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昆虫,世界上的瓢虫种类超过6000种,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瓢虫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已记录700多种。其中,大部分瓢虫是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相关的捕食性天敌,捕食蚜虫、疥虫、粉虱和螨类等,属“吃肉”类,“吃素”的不多,只“吃菌”的种类就更加少见了。此次发现,也是东莞自然环境好转,农业生态改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的有力证据。

  据了解,白粉病也是荔枝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树枝、果实,发病初期表面会出现暗褐色小霉斑,随后逐渐变成烟煤状,最后生成小颗粒和突出毛状物,危害叶片会影响透光作用,从而导致树枝衰弱。这两种瓢虫的出现,推测与荔枝白粉病的发生有关,可能在该病的绿色防控中起到积极作用。

  这两类瓢虫,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都非常广阔,值得保护与利用。接下来,课题组将考虑与广东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合作,针对它们的生物学习性、在本地的发生与分布规律、生态贡献等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


原文链接:http://nyncj.dg.gov.cn/zfxxgkml/qt/gzdt/content/post_37832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村官FZ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 
联系邮箱:cgneican@tom.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57744786,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联系QQ:47336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