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扬花期最易感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损失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漕沟田、溪河两岸两季田危害重。
据恩阳区病虫测报点3月中旬调查,稻桩带菌率0.35—7%,平均4.37%,比去年同期减少22.29%,子囊壳成熟指数为23.3。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子囊孢子释放高峰,与小麦扬花期吻合,近期又有出现明显的降雨降温过程,同时因气温较高,暖雨日的气候条件形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有利,预计小麦赤霉病将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请各地务必加强防治。
发病症状:赤霉病主要浸染麦穗,小麦扬花时,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防治时间: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一次预防,5—7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
推荐药剂:亩用25%氰烯菌酯100毫升或1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200—250克加水40公斤抢晴天或雨停及时喷雾,或对水15公斤机动弥雾,条锈病发生区,应同时加入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进行“一枪药”喷洒。
注意事项:1.防治赤霉病时可与防治蚜虫、白粉病、锈病等药剂混合喷施(一喷多防)。2.请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说明使用,并注意回收废弃包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