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低温天气持续。在伊滨区李村镇袁沟社区一间仓库里,一筐筐风干的羊肚菌被装袋打包,即将销往市区的高端酒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金彩笑得合不拢嘴:“种羊肚菌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袁沟社区位于伊滨区南山大道和汉魏大道交叉口附近,交通便利,但耕地面积少,缺乏集体经济收入,青壮年多是外出务工。“守着‘金饭碗’,还伸手要饭吃。”李村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梁守信的一句话道出了袁沟社区从前的困境。
“想要发展,光有‘金饭碗’不行,还要种出‘好米’,做出‘好饭’。”吴金彩感慨道。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好政策来了,群众的干劲也大了:去年5月以来,袁沟社区先后申请上级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0万元,通过公开集资入股,向群众筹集资金33万元,流转土地20亩。
“这次选的项目必须一炮打响,才能重振大家的信心。”吴金彩和大伙儿四处奔波看项目,最终看中了人力成本低、收益大的羊肚菌种植。
去年9月,我市出台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袁沟社区随后被确定为“三变”改革试点社区。振兴抓手具体了,袁沟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也厘清了。很快,他们和平顶山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合作,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进行羊肚菌种植,集体占股60%,群众集资占股40%。

说干就干。去年10月,13个养菌大棚在10亩新流转土地上建起来;今年2月底,第一拨菌芽破土而出;3月中旬,13个大棚的羊肚菌全部采摘完毕,总产量1万斤。
“已经卖了2000余斤,剩下的全部风干。”吴金彩说,新鲜的羊肚菌不易保存且价格低,风干后的羊肚菌不但保质期更久,且销路更广。她粗略一算:“13个大棚的羊肚菌,挣个40万元不成问题!”
社区居民袁幸立负责照料羊肚菌,这半年来,他看着羊肚菌一天天长大,心里是藏不住的高兴:“这是我们的‘致富菌’啊!”
68岁的社区居民李建耀,没事就喜欢去大棚里转转看看:“集体增收了,咱老百姓都高兴。”
“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东,无论是集体,还是群众,都有一份更长久的保障。”吴金彩说,接下来社区准备再建一批养菌大棚,承包给辖区居民种植,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责任编辑:王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