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高标准农田是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柴桑区坚持建管并重、多措并举、齐头并进推动农田管护提档升级,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保证全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得到高质量、长期的建后管护,柴桑区建立了区、乡(镇)、村、组(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级管护网络,将耕地保护管理延伸到终端,构建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农田建后管护格局,坚决制止农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
二、健全管护制度。柴桑区农田管护坚持建管并重,注重源头预防,出台了《九江市柴桑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办法》,明确了建后管护涉及的各级部门、组织、单位和个人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做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目标,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明确管护主体。柴桑区在农田项目工程竣工后,及时移交至项目区村组,并签订移交管护协议。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谁损毁、谁维修”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在每个项目村设立公示牌,明确管护主管部门、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公布监督电话,广泛接受全社会监督,做到全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区田间道路完好通达、灌排通畅、各类设施及配套设施完好。
四、创新管护机制。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新机制。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农田工程管护督导考核,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田建设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的日常检查指导,督促各行政村建立管护组织,明晰管护职责,整理、汇总、上报村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情况。村委会负责组织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工程的管护工作,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建立建后管护档案等。
五、强化管护考核。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纳入粮食生产、乡村振兴等年度考核体系,不定期开展管护督查、“回头看”检查、专项整治等活动。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管护到位、工程使用效益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管护缺位、致使工程损坏的人和事要进行通报批评。
目前,柴桑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0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借助建后的高效管护,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壤培肥、地力提升等措施,加之完备的排灌系统,使农田旱涝保收,亩均节水率可达2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kg/亩以上,土地流转租金提高了100元/亩以上。通过良好的管护,农村田间环境变美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会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