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襄阳市实施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第三年,也是全市全域补齐农村“两基”短板之年。为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三年时间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短板”目标任务(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完成570个、928个、936个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襄阳市五措并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对标对表补短板。持续对标对表农村道路、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农村“两基”14项建设内容,处理好示范与整治标准,推进精准实施。其中,在农村厕所革命建设上,全市完成14694户无害化厕所建改,分类推进问题厕所整改,完成11个省级整村统筹推进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在农村污水建设上,找准合适模式,与农村厕所革命统筹实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中有升,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在村庄绿化上,着力实施“森林进庭院”行动,做好进出村主干道、村庄公共区域、农户房前屋后绿化,集中居住型农户房前屋后均栽植乔木、经济果木林5株以上,分散居住型农户房前屋后均栽植乔木、经济果木林10株以上,全市新创建10个以上“森林庭院”示范村。
二是项目建设抓规范。按照《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项目实施操作指南》《“十不准”负面清单》《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指引手册》,在总结第一批、第二批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加快资金运转,合法合规用好融资资金。
三是加强督导促完工。督促各地按照进度服从质量、年底全面完成的要求,明确“时间表”“任务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务求实效。市级加强调度和督导,继续实施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月信息、调度、总结制度,组织召开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樊城、东津6个县(市、区)现场观摩会。县级加强检查督办、组织验收,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达标。
四、建立机制保运维。引导镇村发挥农民群众主人翁作用,建立完善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办法和管护资金的筹措路径,加强对已建公共设施的维护;落实好农户负责对自用户厕化粪池进行维护和清理、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清扫(含垃圾桶管理)、“小三园”设施管护维修、入户道路管护维修的责任机制;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检查评比活动,引导农户打理好自家院落,大力创建“文明户”“美丽庭院”“文明村”等活动。
五是丰富内涵抓提升。在补齐农村“两基”短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由颜值向品质气质提升。加快“产业兴村”,所有行政村完成“一村一品”的精准确定,拿出3-5年具体硬措施推进实施,力争3-5年成势见效;推进“旅游活村”,着力推进有资源、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创建省、市、县三级文旅名村和3A、4A旅游景区,每个县(市、区)建设并提升1—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彰显“文化立村”,对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乡村,挖掘、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培育成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行“‘三治’治村”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完善、推广一批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