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春耕生产已经结束,大春粮食作物55万余亩,其中完成水稻20.05万亩,玉米22.5万亩,薯类11万亩,豆类1.8万亩,进入“夏管”关键期,开展病虫害防治,科学预判草地贪夜蛾迁飞规律和危害特点,立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提前科学务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粮食安全。
1.备足防控物资。成立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建立信息共享、定期会商机制,全县104家农药经营门店生物或化学药剂准备充足,储备应急防控药剂50余吨,可防控10万余亩,能够及时有效应对虫情发生。
2.织密监测网络。投入病虫害防控资金逾10万元,在与云南交界处等草地贪夜蛾迁飞通道上,安装高空测报灯4盏,在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区安装自动虫情测报灯3盏、性诱捕器3000余套,系统监测草地贪夜蛾迁入迁飞动态。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田”的原则,严格执行虫情报告制度,按时报送防治信息,及时发布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情报。
3.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玉米、水稻等专场技术培训10余期,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余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余人,农药经营门店销售员近200人,乡村基层技术骨干20余人,发放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水稻病虫防治技术、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等宣传资料1万份,为科学防控虫情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